当前位置:莞城房产网社会龙岭迷窟:听不够的京腔,看不够的陕北
龙岭迷窟:听不够的京腔,看不够的陕北
2022-05-27

这边是黄沙漫天的陕西,在千沟万壑的山地里,一大帮村民深夜战战兢兢除旱魃。镜头一转,喧闹的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一个男人瘫坐在椅子上,脸上盖着个大蒲扇,任园子里有什么热闹,一概不管不问……

在最新的“鬼吹灯”系列网剧《龙岭迷窟》里,灵魂人物胡八一就这样出场了。他的出场看似“置身事外”,在热热闹闹的潘家园里,他最清闲淡定。但拉下蒲扇,一眼就盯上了在园子里转了几天的农民李春来,可见是个观察力强、又懂行的重要角色。

······

不仅限于胡八一,剧中所有人物的出场都是电影化的。王胖子先露后脑勺,面对着的是与他周旋、砍价的外国人,一个圆滚滚的后脑勺配上市侩、连蒙带唬的对话,直来直去的性格迅速立住了。

Shirley杨的出场也一样,在引出人物前,导演交代了小洋楼的环境,古董家具,还有那若有若无的家族秘密,这让Shirley杨一出场就有了十足的神秘感。

但这些电影化的镜头,作用并不仅仅是推进故事和塑造人物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龙岭迷窟》通过整体画面的协调和场景呈现,为观众展现了两个风格迥异又各具特色的地方。一个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首都北京,一个是地广人稀风沙飞扬的陕北高原,就在这镜头切换中,从悠闲自得转换到朴野豪迈,在讲述一个悬念迭起的探险故事之余,两相叠交,织就一幅生动的人文图景。

除了运镜和构图,细节也值得玩味,

大爷桌上的Banker"s Lamp绿台灯是复古标配

1.淋漓体现的北京人文风貌

以前文中提到的开场为例,被称作是“史上最对味”的胡八一的这一出场,带出了一个熟悉又有些陌生感的八十年代的北京。那里有此起彼伏的京味儿吆喝,有天空中鸽子飞过留下的哨声,有冒着香气的煎饼摊,有收音机里永远在放的单田芳评书、有人物嘴里反复提及的介绍信,也少不了红墙上醒目的标语,都是属于那个时候的时代特征。

对于如今生活在飞速发展的时代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北京可能是略显陌生的。那时的潘家园古玩市场还没那么多门市,也不等同于配眼镜的地方。这里的行家、混子都紧挨着摆地摊,率先说溜了英语的一波人带着老外到处转,一边传播中国文化,一边赚上一笔。连北京涮肉馆子里鲜少有众人热火朝天的景象——毕竟刚刚八十年代,大口吃肉对很多人来说还不是件容易事。

语言上,《龙岭迷窟》里的“铁三角”和《铁齿铜牙纪晓岚》一样,互称彼此为“爷”,但多了戏谑和调侃的味道。大金牙说自己“出了被窝儿进被窝儿”、王胖子让胡八一和Shirley杨“套套瓷”,则是地道的京腔。在穿着上,王胖子的皮夹克,大金牙永远不离手的、夹在腰间的手包,还有胡八一那双有点摇滚的旧靴子,这都是八十年代的流行穿搭,既体现人物性格,又体现年代感。

这些角色不仅很大程度上还原出了北京的人文风貌,也把那个热血沸腾的八十年代展现在面前:各种文化、思潮涌入,人们在其中自由选择。王胖子重哥们义气,也市侩、脑子活,他努力追逐着更好的生活,代表着那个年代最普遍的一类人。大金牙则是充分利用了信息不对等优势的那类人,率先掌握了新时代的市场经济规律,并在其中占尽优势。而胡八一更像是一个活在当下,却守着过去规矩的人,代表着旧的规则和秩序。还没出场太多的Shirley杨则是那个年代,“外面世界”的象征,于Shirley杨个人来说,与胡八一等人共同探险,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寻根”。

2.伴随着黄沙的探险之旅

剧集的第一个特效、动作小高潮出现在去往古蓝县的船上,黄河流域和干燥的黄土高坡景观中暗藏危机,河中惊现“大鱼”,开始了此次旅程中的第一次“打怪”任务——在怪浪中拯救渔船。自此开始,剧集在空间上完成了从喧闹热情的北京,到粗犷野性的黄土高坡的过渡。

面对更具空间可塑性的陕北高原,《龙岭迷窟》展现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那曲折的沟壑、高低起伏的山丘、饱经风雨洗礼的岩石、风一吹就扬起的沙尘、阳光的强力照射、路边顽强生长的白杨,都在告诉观众——这里是教科书式的黄土高原。剧中也使用了窑洞、老腔、腰鼓、晒得黑红的农民面孔等当地元素,将环境与人文有机结合在一起,彼此协调。

这种人文风貌的呈现并不是有意为之的堆砌,而是存在于画面的每一处细节中。在胡八一、胖子和大金牙试图摆脱马大胆等人的追逐前,敲着腰鼓、系着红绸的秧歌队本已喜气洋洋地摆开了阵仗;“胖八金”三人在棋牌馆暂避的时候,身边尽是头缠白头巾、抽着旱烟、兴致勃勃打牌下象棋的西北老汉们;而暂时“收留”三人的大爷家中,几孔土窑、一个未编完的竹筐、一方石磨,和大爷用来款待客人的一盆窝窝头,几笔勾勒出一户陕北人家的生活图景。

在这样“无处不陕北”的场景设置下,无论是看起来老实的农民李春来,还是周晓鸥饰演的憋着坏的马大胆,在电影化的呈现下,都更具黄土高原生存的普通人的生命力,这是目前国内剧集里少有的。

要完成对一个经典时空的出色建构,离不开对风格的整体把控。导演费振翔曾提到:“每一部戏颜色的调性是根据不同的地貌提前定好的,有明确的影调和色调为底,在这个基底下再去搭景、找景,都会有个统一的赏析的调性,是不会乱的。”在这一原则下,《龙岭迷窟》不仅展现了干燥的黄土高原,灼热的阳光,还有弥漫着浪漫主义的八十年代。这些都让《龙岭迷窟》蒙上了一层黄色,整体呈现出一种又暖,又粗犷的气质,让人一见难忘。

3.打通传统与当今文明

而在地域风情之外,《龙岭迷窟》也对文化层面有所思考。比如“鬼吹灯”系列里有诸多与周易八卦等传统文化有关的元素,这也是吸引当下读者猎奇的重要内容。《龙岭迷窟》保留了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剧中胡八一的解构,将传统与现代文化相嫁接。

以剧中的一个例子作解,一直以来,陕北一代走水的人都迷信河中有怪物,但直面“铁头龙王”后的“胖八金”三人则一句话道出了实情:“谁见着这么大的鱼,不当神仙供着。”人们往往会因为未知或恐惧而将一些尚不知晓全貌的东西冠以神鬼之说,而胡八一等人的经历恰好是对此的消解。

此外,剧中也借大金牙之口讲清了关于所谓“风水秘术”中对“龙脉”的界定,胡八一信手拈来其传统定义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历史的洪流怎么可能是风水决定的呢?就说这地震、洪水、河流改道,都有可能颠覆形与势原有的格局,本来是上吉之地,有可能过两年一个地震,吉穴变凶穴了,根本就不是人为所能左右。所以说,按照古人选吉穴那套去建墓,那是封建迷信。但是如果按照风水学里形与势的理论去推演计算、分金定穴,就是科学的做法。”

这段台词不仅体现了胡八一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某种程度上,这种观念上的明确也建立了整部《龙岭迷窟》的价值观,打通了传统与当下。

从前六集的评分来看,《龙岭迷窟》似乎正在成为“鬼吹灯”系列目前为止最好的一部作品。通过这些作品,“鬼吹灯”系列网剧建立起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视听语言风格,从略带痞气的北京话到淳朴直爽的陕北方言,从婉转曲折的京剧到直抒胸臆的秦腔,剧集对传统与现代的关联性做了重新解读。

更重要的是,它所呈现的极具生命力的地域文化风貌和传统价值解读,正代表了中国的探险系列剧所做出的新尝试:在带观众完成一次惊险刺激的体验之余,也能打造属于自己的“余味悠长”。那看不够的四合院,品不完的黄土高原,把观众从闲适惬意带到烈日炎炎,也让人在这种切换中发掘了文化之美,赏到了景色壮阔。

(图片来自互联网)

如您使用平板,请横屏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莞城房产网    手机版    网站地图    QQ号:20198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