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莞城房产网情感语言表达方式(高考满分作文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方式(高考满分作文语言表达)
2023-05-31

文 语文来了

高考满分作文的语言,各有各的特色。所谓的语言风格,就是一个人独特的语言表达,从而给人以某种别样的、别致的印象感。历史上的著名作家,在常年的写作中,往往形成了自己的表达风格,乃至文学风格。如作家王小波,他的语言是别人难以模仿的,融合了趣味和睿智于一体,读来让人发笑的同时,又获得某种“智力层面”的启发。

再如鲁迅先生和他的二弟周作人,两人系一母同胞,求学之路也是相似的,都从封建科举的制度中解脱出来,留学日本。两人都有极深的国学功底,文言文基础深厚,同时对西洋文学有广泛接触、研究,但两人写起文章来,迥然不同!鲁迅先生的杂文刚健有力、犀利泼辣,犹如一把匕首;小说语言则简练、素朴;而周作人的小品文风格则是冲淡自然、闲适平和,同样令人喜读。

高考作文,作为应试教育下的标准化考试,考验的关键并不在于考生的语言风格,语言只是诸多阅卷标准的维度之一。但是,每一年都有极为优秀的笔触,给阅卷人以深刻的印象。从语言表达的工具性出发,高考作文的语言表达,其运用的工具主要有三种:叙事(叙述)、抒情和议论

不同的工具,雕琢出不同的文体。议论文自然以议论见长,记叙文以叙事为核心,而抒情散文以抒情为主要手段。当然,在上述三种主要工具当中,体现在一篇作文中,常常是一种集中,其他工具配合使用的结果。这自然是在提醒我们的考生:

面对不同的文体时,请你亮出不同的语言工具!

一、由叙事主导的综合表达

记叙文是叙事为主要工具,记录某个人、某件事,体现作者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的文体。在这样的文体当中,叙事能力是考验作者的关键。叙事过程可以顺序、倒叙、插叙,乃至补叙。前两者最突出,运用最频繁,其次是插叙,补叙则很少运用。

对高中生而言,有了中小学多年的写作训练,一篇记叙文写作,是不该满足于说清了事件的来龙去脉的——这是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大部分记叙文是要求作者写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的,只有极少数的作文高手,对叙事采用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手法,借以突出表达作者的某种思绪。这样的文章比较少见,也未必能引起阅卷者格外的注目,甚至可能存在某些风险——有的阅卷人单纯以写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做标准,故而对“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特殊叙事手法不了解,容易发生误会,导致考生失分。所以对高考作文而言,确保高分是第一位的,冒险的事情尽量不做。

叙述首先考虑一个人称问题。高考作文的叙述人称主要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

以“我(我们)”的口吻和视角来叙述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就是第一人称。它在叙事时显得十分灵活多样,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体现的比较充分,但叙述的范围相对狭窄——只能写“我”所目睹和闻听到的东西。如:

我缓步走在乡间小路上,大自然泥土的气息快速涌入我的鼻子,田野里特有的芬芳让我倍感愉快。数百米外的田间,不少农人弯腰捡拾着什么。

一个简单的段落,作者以“我”的视角出发,写出了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感受。尤其最后一句,作者写“不少农人弯腰捡拾着什么”,作者当然可以想象出农人在捡拾的东西是什么,但因为看不清晰,所以并没有说具体看见所捡拾的东西——这是以“我”的视角出发,所给出的一种客观记录。

2.第二人称叙述

以“你”或“你们”作为叙述对象的一种叙述方式,这样一来,作者“我”和所针对的叙述对象之间,便有了一种天然的、灵活的联系,像在对话一样,给人的感觉非常的亲切,正在阅读文章的读者自然有了一种参与感。书信体中出现的“你”,自然给读者以一种真实的错觉:仿佛这封信就是写给他的。——当然,第二人称不局限在书信体当中,一般性的记叙文也可采用第二人称。如:

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你已经到了而立之年。那时的你已经经历过很多的事情,或许,你还是对很多事情不懂;或许你的身体很健康;又或许你身体的状况不是很好,但是,希望你能够把握好手中的所有机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更好的生活。

案例中的“你”便是第二人称的体现,读来十分亲切,给人以写给读者自己的感受,像一封书信。当我们以“第二人称”叙述的时候,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系体现的尤为密切,有一种口耳相传的感觉。

3.第三人称叙述

第三人称叙述是一种最"古老"的叙事视角。它是指叙述者以局外人的口吻,叙述"他"或"他们"的事情。第三人称,是最自由灵活的叙述角度。它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随意转换时间,空间。因而,它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它可以对人物,场景作外部观察,也可以进入人物内心直接展示众多人物的心理。比如:

老舍先生出过国,留过洋,他自然懂得时代终究会推动“老北京”变成“新北京”,这是一种欣喜与哀婉交织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也常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喜欢逛八面槽、大栅栏、琉璃厂,可他也惋叹“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店铺都会消失”。正因为此,老舍先生在新时代北京的舞台上,努力创造着新北京的语言和形象,创造着新北京的符号。

案例中的“老舍先生”和“他”都是第三人称的指向,给人以客观叙述、评价的滋味。第三人称在写作中十分常见。以这个案例而言,作者通过第三人称向读者介绍老舍、评价老舍,告诉读者“老舍先生创造了北京的语言和形象”,进而创造了“北京的符号”,以体现出老舍先生通过文学作品而做出的巨大贡献。

二、由抒情主导的综合表达

抒情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和叙述、议论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抒情为主要方式的文章,既有抒情散文,也有在各种叙事散文、记叙文中常见的和叙述相配合的方式。在这里,我们主要讲的是以“抒情为主导的综合表达”。这是一种以情感贯穿全文,把情感分配在字里行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地打动读者的效果,即抒情散文。

要想以抒情散文赢得满分和高分,除了实现以情动人这一目标之外,我们必须在抒情中融入一些片段式的叙事,从而让抒情有一个着力点,否则情感的抒发容易给人以空泛、苍白的滋味。比如:

我最喜欢在细雨中散步。雨丝细细地飘拂在脸上,给人一种淡淡的凉意,雨丝轻轻地沾在衣服上,密密的,柔柔的,使人觉得心底也涌起了一缕温情。在雨中,独自拥着把花伞款款而行,静静地看雨缤纷地落下,静静地看雨斜斜地四散,静静地看雨笼罩了整个天空,占据了整个大地,如烟如雾,似梦似幻,你会觉得四周的一切都是那么宁馨,那么柔和。于是,不知不觉中,便有了一份成熟,便有了一份洁净,便有了一份沉思。

案例中,作者着力于情感的抒发,给人以美的滋味和美好的意境。但明眼人看得出,作者在第一句中便说:我最喜欢在细雨中散步。“在细雨中漫步”并非抒情,而是呈现一个写作的着力点,虽然没有刻画在细雨中漫步的动作、情节等,却因有一处场景化存在,而让整段的抒情不显空泛。同时,段落中有“在雨中”的字样,也构成了一种“抒情的前提”。这就提示我们:抒情需要一个着力点,决不能空泛地、肆意地抒发。

三、以议论为主的综合表达

议论是一种表达方式,对高中生而言尤其关键。这不仅因为我们最常写的是议论文,高考作文中最常见的要求考生来写议论文,而是议论本身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抽象思辨才能。即使你在文中的语言表达不够精彩,显得一般,但如果你的逻辑强大,所发表的议论足以服人,也会取得不错的分数,因为文章体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思辨意识,而这恰恰是命题人考查的一个关键

所谓议论,就是表达对事情或现象的观点和看法,其价值在于通过道理的讲述,让人对道理中的逻辑予以认识,得到启发,从而有所收获。议论的表达不需面面俱到,应该针对现象、事实中的某一方面,结合文中的主题来开展。

当然,议论时必须有发力点——针对某个事实、某种现象而发表你的意见、看法,决不能空泛地表达意见,这样一来,议论和部分支撑性的叙述便形成了一种夹叙夹议的局面,从而造成了“以议论为主的综合表达”。比如: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主席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但如今呢?各大高校普遍的现象是逃课上网打游戏,上课玩手机,平常不学习,考试搞突击。中考时的拼搏,高考时的奋斗,仿佛已经泯灭在历史的痕迹中,在普遍的大一大二中间,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整日浑浑噩噩,过一天算一天的学生大有人在。只有转变这一风气,改变这一现象,使大学生有理想,有信念,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有希望。

在这个段落中,作者引用习主席的话语,表达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的道理,并在段落结束前呼吁改变风气、改变不好的现象,从而让当代大学生有理想和信念,才能让国家变富强,民族才更有希望。

莞城房产网    手机版    网站地图    QQ号:20198030